呂剛和他的“大朋友”
- 2021-08-07
- 祝華偉 張佳佳 原創
- 1449
“他也有脾氣,有極限,只有摸清楚他的脾氣才能讓他發揮出最大的潛力?!闭谫┵┒劦氖菂蝿?,一說起大吊車,這個山東漢子就打開了話匣子,在他的描述里,那個矗立在現場的3600t龐然大物是他正在了解、學習的“大朋友”。
畢業于2003年的呂剛,有近20年的工程建設經驗,他先后參與了海陽核電1號機組和華龍一號海外項目吊裝建設的全過程。2020年,呂剛加入到國核示范工程管理處,主要負責吊裝和運輸工作,“處”過兩臺大吊車讓他漸漸有了一套和大吊車的相處之道。
“大吊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,因為其他東西都是靜止的,只有他是動的,動的時候它需要發動機,需要液壓油泵,需要力控顯示,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的話,它都有可能動不了?!?/p>
對這位“朋友”的了解來源于呂剛無數次的摸索,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,大吊車的每一次檢查,每一次改進,呂剛一定會在現場。
“對他里邊一些性能不去深入了解的話,就不知道哪個地方容易出問題?!?/strong>
為了及時了解大吊車的狀態,呂剛每天跑現場,一有機會就和司機交流討論,認真記下司機在操作時遇到的問題,呂剛說這是掌握大吊車性能最快的方法,也是掌握風險問題最好的途徑。
正是因為呂剛對“大朋友”的了解,才有了大吊車一次次任務難題的順利解決。示范項目作為世界首堆,面臨許多個“首次”,在一次吊裝過程中,因就位環境復雜,如何讓大吊車實現目標高度成了一個難題。為攻克難關,呂剛推演計算了無數遍,最后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,慢慢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:從大吊車性能入手,提高大吊車起升高度,同時對吊索具選型進行改進。
呂剛和先鋒隊成員從設計規范等方面進行了研討,通過實際測量,與大吊車廠家從起重機設計規范對鋼絲繩偏轉角度的要求出發,將大吊車的起升高度提高了1.5米。另外對吊索具的選型也做了改進,重新設計采購了第三級吊索具。大吊車最終順利完成了任務。
“其實在這個高度上我們還保留了半米的余量……”呂剛一邊回憶一邊介紹。這個時候的呂剛更像一個教練,他對大吊車的每一個“體能”都清清楚楚,然后循循善誘,讓它發揮出最大的潛力。
除了吊裝經驗豐富,在運輸方面呂剛也擁有敏銳的嗅覺。在某次大件模塊運輸過程中,呂剛憑經驗察覺到運輸方案存在缺陷,于是在討論方案時,他提出邀請外部專家來對運輸方案進行評估,評估結果果然存在問題,于是及時調整了運輸方式,保證了模塊順利運抵現場。
談起工程,呂剛總是說“沒什么困難,遇到問題大家在一起沒有解決不了的”,他用最直白樸實的語言描述著他的工作,就如他在工作中一樣,撲下身子扎根一線,用踏實肯干換對解決問題的自信。在國和一號現場,有無數像呂剛一樣踏實的工程人,他們能吃苦,愛鉆研,敢拼搏,夜以繼日為鑄就大國重器而努力奮斗。